一、案例背景
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组织者、实施者和指导者,是大学生最亲近、最信任的良师益友和知心朋友,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纾解心理困惑,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,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之路。辅导员应遵循教育逻辑和规律,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,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,尤其抓好新生入学这一重要时间节点,对心理状况处于亚健康的学生及时发现,秉着“早发现、早治疗”原则帮助学生尽快恢复心理健康,从而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整体状态平稳良好,尽可 能地规避潜在风险和不稳定因素,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。
二、案例综述
入学初,在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时,发现A同学可能是潜在心理亚健康学生,我将其列在预警学生名单里。遵照学校心理中心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,心理教师与该生进行了谈心谈话。谈话结束后,我作为该生的辅导员老师接到心理中心打来的电话,被告知学生在约谈过程中情绪激动,一度失控到大声哭泣。心理中心老师透露,A同学可能是抑郁症患者,建议我联系学生家长,尽快带学生去医院治疗。于是我第一时间联系了学生家长,转达了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建 议。家长初听到这个消息时表现得很排斥,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可能患有抑郁症。但是在与家长多次电话沟通后,家长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。随后,家长带孩子去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看了心理医生后,该生被确诊患有重度抑郁症。学生得知自己病情后,最初表现为自暴自弃,甚至无理取闹,在课堂上偶尔会哭泣,在寝室与室友乱发脾气,有过多次割腕自残行为。因为服用的药物含有激素,该生身体快速发胖,经常夜里失眠,上课时精神涣散,学习时无法集中注意力。但是该生自我要求较高,有强烈的上进心,当服用药物给她带来副作用后,她的心理压力倍增,病情表征更为明显。为了摆脱药物副作用,她私自停药,这直接导致她的病情进一步恶化。学生在饱受抑郁症折磨期间,曾多次向我表示有过轻生念头,甚至实施过划伤手腕的自残行为。
三、案例分析
与学生多次谈心谈话中得知,A同学患抑郁症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两个方面。一方面,学生受家庭成长环境影响较深。出生于农村家庭的她,自幼缺少父母的陪伴,父母自己务农还承包土地,工作忙碌奔波,家庭教育长期处于缺位状态。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,所以平时态度较为严厉,经常以斥责的口吻说教。从学生口述得知,该生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意,虽然父母对她很慷慨,从不吝啬给她零花钱,但她觉得父母并不关心她也不爱她。高压生长环境造成了她自卑又要强的性格。另一方面,与学生感情经历有关,在相恋多年的男友向她提出分手后,她感到被深深地辜负,内心很受伤害,她表示,这段没有正果的恋情极大地影响了她的婚恋观,让她对未来的婚恋生活失去了信心。
四、案例措施
1.谈心谈话,掌握情况
平日里我时常找学生谈心谈话,了解她心理想法和目前就医情况。谈话内容不断向纵深推进,了解学生内心的价值取向和未来职业目标规划,从而帮助学生不断驱动内在动力,将注意力专注在个人提升上。在谈话的过程中,我逐渐与学生建立起亲密关系,让学生感觉到被需要和被爱,从而更能袒露心扉,这有利于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。我在教育的过程也会注意分寸感,不让她因为自己是病人就可以放任自己的情绪,避免给其他同学带来不良影响,更鼓励她唤醒自立自强意识,引导她树立战胜病魔的决心。
2.全员合力,教育联动
搭建起班级同学、寝室室友、家长联防联控的守护线。从班级同学那里了解学生近期的课堂表现,学习状态,发挥起班长、学习委员、心理委员的作用,让学生干部立足本职,多和该生进行互动,了解学生情况;在与学生室友沟通时,了解学生在寝室生活中的表现,让室友提醒其按时吃药,如果该生出现情绪失控、无理取闹等异样时立即上报,建立危机事件预警机制;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时,了解最近心理医生的诊断情况,提醒家长关心孩子。
3.培养爱好,善用精力
为了让学生减少胡思乱想的机会,引导学生将时间精力放在积极有意义的事情上,我鼓励该生多进行体育锻炼,运动分泌的多巴胺能有效缓解抑郁情绪。学生听从了我的建议,与寝室室友坚持打羽毛球,在保持运动习惯期间,学生情绪状态明显好转。此外,我鼓励学生阅读并借了几本书给她,教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别样人生风景,从而珍惜当下生活。学生在阅读《走进非洲》《白桦树》等书后,与我分享了读书心得,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学生病情。
4.求医问病,精准治疗
想要帮助学生战胜抑郁症,必须依靠专业的心理医生救助治疗。在学生确诊为抑郁症后,学生按时复诊,定期开药。作为辅导员我会提前了解学生疗程安排,一周中有哪几天是需要去医院就诊的,提前督促学生按时就医、按时吃药,配合医生的专业治疗。同时听取医生的反馈意见,与学生交谈中了解近期的治疗成效。
五、案例成效及启示
在对学生进行帮扶后,该生在校期间情绪平稳可控,病情逐步好转,经过学生自身的努力,多次获得校奖学金。现在该生已顺利毕业离校,成功应聘到哈尔滨建筑行业某公司任职。在与学生的持续沟通联系后得知,该生目前身心状况良好,能够胜任本职工作。
1.未雨绸缪,前置问题
辅导员要有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,下沉工作重心,经常深入教室、寝室,了解学生的需求,理解学生的心理,懂得换位思考,与学生共情。
2.用心关怀,倾情付出
辅导员要始终坚持围绕学生、关照学生、服务学生。了解学生所思、所想,多一些倾听、多一些耐心,杜绝“一刀切”的工作方式方法,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尤其是大一新生,对于新环境还未适应和了解,心理落差大,缺乏安全感。因此,辅导员要力所能及地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,助力学生健康成长。
3.强化激励,持续关注
积极发挥朋辈帮扶、长辈引领作用,达到联合发力,协同育人的效果,使遇到心理困扰的学生在他人的激励引导下,给予走出困境的勇气。辅导员要持续关注学生心理状态、学习状况,使其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。
